相信很多移民父母都有疑問如何協助孩子在加拿大受教育,其實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最好,因為各人看法不同,很難定論加拿大教育是否真的比台灣好,所以我避開這個議題,只企圖去描繪孩子在加拿大求學歷程可能的困難。
最根本的問題其實跟移民父母本身類似,還是語言與文化適應的問題。身為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有好的發展,在加拿大順利求學與就業。我目前只觀察到自己孩子受教育的過程,在就業方面就只看到親友孩子的案例,我的結論是有驚喜也有失望。
驚喜的是孩子在學校學習語言與適應很快,我的小女兒來的時候讀小學二年級,她被分派一個小老師,她是中國籍的 CBC ,給她很多幫助,後來又有同樣是新移民的白人孩子與他做朋友,跟著學校的課程第一年,她很順利的能講英文,雖然還是”洋腔洋調”的,但是也好到不需要再上語言訓練課,一年之後我們搬家到幾乎沒有華人居住的社區,她雖然個性靦腆,朋友少,但是功課突出卻讓老師注意,加上同班同學正好是鄰居,下課總是玩在一起,而且圖書館就在隔壁,她總是在那裡借書與影片,常常看她像個小書獃子,躲在房間裡看閒書,連吃飯睡覺都要提醒,結果現在老師也稱讚她的寫作能力,明年就要升高中了,她是我們家英文最標準,字彙最多的一個,可惜的是中文可能只有小學二年級的程度。
失望的是我的大女兒最近的遭遇,她來的時候讀中學一年級,經歷跟小女兒類似,雖然口語英文很快也進入狀況,各方面課業都進展順利,加上個性開朗,交遊廣闊,高中的時候還選上學生會長,升大學也順利,還拿到入學獎學金,但是到了大學之後就開始出現困難,原因還是在語言與文化的適應。她因為想當老師,所以選了一所專門培養師資的學校,學生以白人為主,加上教育屬於人文科學,語言與文化方面需要達到高級知識分子的程度,因此訓練格外講究,結果她在報告寫作與簡報能力跟不上那些白人孩子,雖然成績沒有問題,她第一學期過後就決定轉學,我還記得她跟我商量時的消沈,從高中時意氣風發的明星學生變成被戰敗的留學生,甚至還哭著說:現在她英文比不過別人,中文也不好。
從我的驚奇與失望的經驗,我認為在加拿大完成學業不表示語言與文化的程度就能跟上本地人,移民的小孩還需要靠自我的努力,若能自主性的讀書,樂於與他人來往,勤於社交活動與社會服務,涉獵文學與寫作,就比較能跟上所謂高級知識分子的本地人,繼續高等教育才不會有困難。相反的,若孩子個性靦腆,來加拿大交朋友困難,求學期間大多跟華人來往,除非念數理科系,否則上大學也會很辛苦,甚至畢業後溝通能力還是難登大雅之壇,仍然無法突破移民很難從事人文或管理相關工作的現實面。
移民父母雖然語言與文化素養落後,但是克苦耐勞,又往往具有高於加拿大本地人的技術,因此競爭力並不差。但是移民的孩子因為是在加拿大受的教育,就往往沒有這種技術能力與克苦的精神,就業時,假如語言與文化素養仍然落後,就難以獲得本地人同等的機會,尤其是人文與管理專業。另方面的技術能力與克苦耐勞若又不如新移民,這時候兩面受敵,挑戰更嚴峻。
因此,一些台灣移民的子女在加拿大畢業後,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,最終選擇回台灣發展。儘管他們的英文能力在台灣足夠使用,也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,但往往在專業技能上有所不足。此外,由於在加拿大生活了較長時間,他們也難以適應台灣講究輩分的高壓人際關係以及擁擠的生活環境。結果,部分人最終選擇返回加拿大,繼續他們的移民生活,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磨合,成為真正的加拿大人。
這些孩子在加拿大面臨的困難其實與他們的父母相似,只是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。他們所面對的是更高層次的挑戰,與父母主要為生存奮鬥不同,孩子們的挑戰在於融入社會,掌握人際關係,而語言與人文素養依然是關鍵。
我期待其他移民前輩能對此指正,希望我的觀點只是角度有所偏差,實際上孩子們的未來不會面臨如此多的挑戰。
雖然天氣漸暖,但失業率卻持續上升,安大略省的失業率已達8.7%。儘管近期股市略有回升,但就在這稍微令人鬆一口氣的時刻,安大略省與聯邦政府卻達成了一項協議,拋下了一顆增稅的炸彈,讓許多人感到沮喪。
從明年七月起,相當於台灣加值營業稅的銷售稅將統一為13%,因此許多原本不需繳納省營業稅的商品和服務,如天然氣與電費,將面臨增稅至13%的情況。在各方面裁員縮編的當下,政府卻選擇增稅,這確實令人憤怒。
許多家庭已經在嚴格控制消費,然而個人破產的情況仍在激增,年增率已超過兩成。整體而言,加拿大的中產階級已經承受了過重的稅賦,令人難以理解自由黨的省政府到底在做些什麼。
此外,去年多倫多市政府也推行了一項令人不滿的增稅政策,購買多倫多房產的買家現在需要額外繳納相當於成交價格1.5%的財產轉讓稅。
雖然我作為新移民對加拿大的了解有限,但在如此經濟環境下增稅,確實引發了廣泛的民眾不滿。我預計,在下次選舉中,自由黨必然會自食其果。